守住香港 毋忘六四
香港大學學生會今年首次不出席支聯會於維園的六四晚會,破天荒自行舉辦六四晚會,強調不販賣悲情,以論壇帶領理性思考。港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李峰琦指,有約二千名同學及公眾人士出席,人數超乎預期。一眾嘉賓於論壇上就六四與香港的關係作討論。同學表示,港大的六四晚會感覺比支聯會好,論壇內容富啟發性,單亦有人指晚會太學術性,比較沉悶。
晚會於晚上約七時半開始,出席人士坐滿中山廣場及中山階,部分較遲抵達的人士要坐在邵逸夫平台觀看直播。晚會先由港大、浸大、嶺大、公大及珠海學生代表上台,帶領現場人士為六四死難者默哀一分鐘。
會長致詞:身土不二 拋棄恐懼 奮抗打壓
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其後致詞,指當年學子工人以身土不二的精神期望推動中國變革,卻被中共政權活生生的被消滅。他指香港人今日參與抗爭,正是表達同樣身土不二的精神,肩負起各自的責任,為香港人這個群體奮鬥。他鼓勵港人不要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必須拋棄恐懼,奮力抗擊中共打壓。他又認為,我們未好確立香港人的身分,對建設香港的想像不足。他對港大學生會自行舉辦六四晚會確實感到戰戰兢兢,但仍決定擇善固執,主動邁出第一步。他最後寄語港人奮起挺身而出,並引用臺灣先烈鄭南榕之言:「當家作主要勇氣,民主正義出頭天」。
緊接會長致詞後,大會播出有港大校園電視製作的短片,題為《不降不悔 Rise in memory of》,紀念六四事件。短片內,八九民運與上年底雨傘革命的片段交插出現,呈現出兩場抗爭中參與者為爭取民主不朽的勇氣。
謝志峰:不理中國是「離家出走」 自我麻醉
悼念儀式之後,大會舉辦「六四與香港的前世今生」論壇,邀請謝志峰、許承恩、梁繼平及會長馮敬恩任主講嘉賓。謝志峰稱港大出席人數比他想像中多三倍。他指身為中國人,六四是承繼五四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他認為六四與香港雨傘運動有著同樣的社會基礎和追求。他指中港唇齒相依,談及現時與年輕人只顧香港不理中國時語氣激動,批評這是單打獨鬥,此舉如「離家出走」,是自我麻醉,反問這是否知識分子的應有看法。不過,他指並非怪責有此觀念的市民,指當今北京、香港政權壓逼所致。他又質問若學生與中國脫勾,為何中山廣場要以棄醫從政丶發動反清革命的孫中山命名,是否要改名。他指目光應該放遠,聯合更多人對抗。
徐承恩: 中國向海洋文明的路途終於六四
徐承恩則談及港人與中國的關係與對中國的想像。他以自己為例,指年幼時對中國的香港仍是傳統的文化中國,停留在民國之初,老師亦回避四九年後的中國,印象模糊。他指六四令香港人覺得中港受同一政權欺壓,對中國人有命運共同體的想像。不過,徐指中國宣告「大國崛起」後,明顯感受到中國人思想與港人的不同。與他們接觸時,他感到他們不重視自由民主人權,令他震撼。他指中國現存有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弱肉強食乃社會定律,並願意犧牲個人自由以換取國家富強。
徐又提及中國追求大一統、秩序的大陸文化與香港追求個人權益、自由民主的海洋文化。 他言談間亦又提及孫中山,指他是「大笨蛋」,騎劫當年的輔仁文社,並為富國強兵而發展出收緊自由的思想。這仍是大陸文明的思維。他認為,中國向海洋文明的路途終於六四,香港反而仍是海洋文明,兩套文明體系不同,路向自然亦不同。他不反對建設民主中國,不過期望香港的海洋文明能反射中國,建設「眾數」的民主中國。
梁繼平:「 愛國 」不能剝離歷史脈絡
學苑前總編梁繼平則專注討論香港在八九民運時,牽動起港人愛國情懷的歷史政治脈絡。他指六四事件對香港而言是一件本土的事,但同時帶有愛國主義色彩。他認為,當年鼓動香港百萬人遊行的原因,既有愛國心的驅使,但亦出於對香港前途的信心危機,而「中國人」是作為政治動員的身分。以此觀來,當年愛國的口號是不能剝離其歷史脈絡,簡單搬到今天繼續呼喊。
梁對「建設民主中國」的口號亦有一番看法。他認為大家對建設民主中國的事業只是空談願景,但實際行動不多,大部分人根本沒有實踐。他又認為現實的觀念是將民主的操作顛倒,民主應由下而上建立,非由中央至地方推行。他亦強調責任必須是自願承擔,並非可以有老一輩強加於年輕一輩。他指群體裏的人需有共同體的心態,才會令個人願意為羣體的民主自由而犧牲。最後,他認為一場集會,並非單純宣洩不滿,能夠激盪思潮才稱得上成功。
馮敬恩:應思考如何建立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會長馮敬恩發言時,先討論對建設民主中國的看法。他指,早年在支聯會集會上喊不出「建設民主中國」的口號。今日,他認為中國民主抗爭,主體在於深圳河以北的人。他身為香港人,認為建設香港的民主較重要。他又談及香港人模糊又混亂的身分認同,指出香港人在殖民時期對深圳河以北的人同時並存優越和愧疚的感覺。他強調應思考如何確立香港人身分認同,是香港人當家做主的要素。他以香港文化的例子,例如用高登潮文、粵語文學等,可以確立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他最後警惕標籤化和即食文化會妨礙思考。
各位嘉賓發言後,主持對在場人士的身分認同作民調。不過,梁繼平則認為,不應以身分界定行動,反而是在地實踐體現身分。問及抗爭是否選項時,謝同意是一個選項, 但發生與否是基於當時民眾對壓迫的忍耐如何。
有台下觀眾指,香港力量渺小,更要無端負擔中國民主化的責任,是不合比例不合理。謝志峰表示,中國尚有一大班爭取民主的義士。中國仍恐懼香港的力量,因而拒絕香港民主化。他相信對價值的追求是必然的,香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又補充指,他先前所指的是和平抗爭,不可鼓吹勇武,是自己選擇。當權者若冥頑不靈,只會自掘墳墓,暴力抗爭或革命無法預測。
最後發言時,馮敬恩再次強調確立香港人身份的重要。徐承恩認為,「抗爭」不只一種方式,不應狹隘理解。香港人應各自肩負自己崗位,誠實面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