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六四論壇 李卓人遭講者、觀眾圍攻 盧斯達:支聯會背棄中港,已失代理權
浸大學生會於六月二日舉辦六四悼念儀式及論壇。悼念儀式上先由浸大學生會會長陳思豪致悼詞,譴責中共殺人屠夫、哀悼當年先烈,強調當下香港危在旦夕,但我們不能妥協,放棄追求民主。悼詞最後強調應「承繼學運精神,力抗中共殖民」,「與我城有同生共死的氣概。寧為玉碎,不作瓦全」。其後,一眾學生和市民在民主女神像前默哀和獻花。
緊接悼念儀式,學生會舉辦題為「談香港民主路 – 對抗中共政權」的論壇。論壇邀得盧斯達,黃毓民,李卓人,陶傑及呂秉權任嘉賓。盧斯達首先發言,指「平反」口號背後並不必然代表政治改革。同時,盧批評支聯會的口號空洞,其以「民主中國論」來爭取民主的邏輯跳躍。黃毓民其後發言,指支聯會至今仍未反省,繼續自說自話,承認中共政權,跪求中共改變。黃強調,上一輩人不應對香港下一代的未來指手劃腳。
面對盧和黃的抨擊,李卓人表示不明白為何要攻擊支聯會。支聯會「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的口號,並非乞求中共變更,而是支援中國人民,中港兩地人民都有責任,而支聯會會支持中國人民。李又指,爭取香港民主是推動中國民主的一部分,「火燒後欄」,兩個抗爭都是對付中共。而對於「平反」的口號,李表示支聯會以「最大公約數」行事,務求爭取更多人支持,而平反六四只是起點,終點是民主中國。
陶傑對悼念六四的爭論表示。陶指出,二十多年來中港兩地的人民有不同的發展,支聯會仍沿用舊一套是沒有面對「市場轉變」。陶認為支聯會應年輕化,吸納大學生,與時並進。陶指出席六四晚會可以有不同原因,亦可參與不同組織所舉辦的活動。陶肯定六四作為團結民主各派的意義,認為拒絕悼念六四、忽視地緣連繫、切割中國一切的心態可能演變成極端台獨的「死路」,無助解決問題。
呂秉權緊接發言,分享當年駐中國記者經驗,「內地領導」試圖影響六四報導,指出港人對六四的永不遺忘,絕不姑息。呂指相較內地的民運人士,香港尚有空間悼念,悼念方式更遍地開花,不會遭國家機器監控、打壓,港人要好好珍惜。
盧斯達再次發言時,重申六四對於人權、公義的意義毫無懸念,強調對六四的行動堅持必須離開支聯會。盧引用徐漢光斥罵丁子霖事件,指支聯會背棄中港兩地,已經失去政治代理權。盧又從歷史角度質疑支聯會的愛國思想會出賣本土。八十年代香港革新會的民調可以證明泛民的「民主回歸論」在當年根本不是主流民意,而司徒華的共產黨背景及取消三罷的決定,背後都是愛國主義作祟,認為支聯會等會為愛國而出賣香港利益。
黃毓民又指,與支聯會切割並非與六四切割,只是不同意支聯會一套,並以自己將舉辦的十八區悼念表明其對六四的立場。黃指本土派思潮泉湧,資源卻匱乏,無法威脅支聯會等大台的壟斷地位;至於陶傑的台獨例子只是政治操作。陶傑反駁指剛才發言不是各打五十大板,每年六四是刺激思維、充實知識的機會,但背後高尚的價值觀不變,在兩者之間香港人需認真思考;又指要在激情和利益計算中取得平衡。李卓人回應盧斯達對支聯會的攻擊是大雜燴,不應以個別人士的個別事件否定整個組織,亦不應猜測司徒華等人當年的動機。
論壇隨即進入台下觀眾發問環節。有觀眾指支聯會的工作與民生、文教等脫勾,質問支聯會為香港爭取甚麼質素的民主。李卓人回應指是包容和高度文明的民主。另有意見指當年「民主回歸論」一方面騎劫民意,一方面養虎為患,又指泛民「篤灰」成性,被中共更無恥。李回應指大家都是與建制派抗爭,並非「篤灰」,又稱港獨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應予以捍衛。亦有觀眾詢問陶傑仍否認同當年「中共會希望更多人參與六四維園集會」的言論。陶稱若人數滅少證明離心力龐大,但指並不代表自己的願望,最重要是守護共同信念,追求香港民主。陶又指本土是未來大趨勢,但須緊記歷史,了解國情,知己知彼。
當被問及泛民的思想是否和現今香港人脫節時,李卓人指自己深信左翼理念,不會因所謂脫節而放棄,又指普世價值最終能轉化中國人為香港人。另有觀眾指支持支聯會和民主黨當年,但對邏輯矛盾、道德虧欠等大失所望,質疑支聯會年輕化的承諾是否真誠;亦有觀眾指「結束一黨專政」等口號與革命無分別,要求支聯會提出切實可行的行動推翻中共。李指支聯會的策略是改變人心,推動普世價值。
最後張崑陽詢問李卓人會否讓出明年維園六四晚會予本土派主辦,並問盧斯達如何看待逾五成大專生認為港人有責任建設民主中國。李沒有正面回應,僅指每年都會申請維園場地;盧指學生容易相信理想主義,稱港人無法從體制內或透過武力建設民主中國,唯一可做就是自我麻醉香港能改變中國。